健康

潜伏梅毒疾病

疾病别名:
症状体征:淋巴结肿大
简介: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本病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造成多器官的损害。如一期梅毒感染部位的溃疡或硬下疳;二期梅毒的皮肤粘膜损害及淋巴结肿大;三期梅毒的心脏、神经胃、眼、耳受累及树胶肿损害等梅毒还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引起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危害极大由于梅毒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是我国卫生部规定的8种重点防治性病之一。

潜伏梅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梅毒是一种慢性疾病尽管最初的损害中有大量梅毒螺旋体存在,但是梅毒不是由于毒性或炎症物质的释放或存在于组织中的梅毒螺旋体直接造成的简单炎性反应。原发损伤的细胞侵润内急性炎症反应中单核细胞占主导地位,多核白细胞则占此要地位。在梅毒感染初期阶段在接近血管的细胞外部存在大量的梅毒螺旋体

潜伏梅毒应该做哪些检查 


早期潜伏梅毒可依据下述条件综合作出判断:①连续的梅毒血清学试验变化即非螺旋体试验是否增加4倍或4倍以上;②是否有一期或二期梅毒的症状史;③其性伴侣是否有病程在2年以内的一期、二期或潜伏梅毒;④基因检测梅毒螺旋体DNA阳性方可确诊。除早期潜伏梅毒以外其他几乎均为病期不明的梅毒,对这类梅毒应按晚期潜伏梅毒处理。对新生儿期后诊断的潜伏梅毒患儿应仔细地分析母亲的病史和患儿的出生情况,以确定患者是先天还是后天梅毒。应检查所有潜伏梅毒患者是否有三期梅毒的表现如主动脉炎、神经梅毒、树胶肿及虹膜炎等

潜伏梅毒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①生殖器疱疹:初起为微凸红斑1、2日后形成簇集性小水疱疹,自觉痒痛不硬,1-2周后可消退,但易复发组织培养为单纯疱疹病毒,Tzank涂片检查阳性。PCR检测疱疹病毒DNA为阳性
  ②下疳样脓皮症:病原菌为金黄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皮损形态与硬下疳类似,但无典型软骨样硬度,周围无暗红色浸润无不洁性交史,梅毒螺旋体检查阴性。附近淋巴结可肿大但皮损愈后即消退
  ③软下疳:亦为性病之一有性接触史,由杜克雷(Duery)嗜血杆菌引起。潜伏期短(3-4日)发病急,炎症显著,疼痛性质柔软,皮损常多发,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可检见杜克雷嗜血杆菌,梅毒血清试验阴性。

潜伏梅毒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当机体在某阶段健康状况不佳免疫功能降低时,梅毒螺旋体可乘机在人体内广泛活动并损害各种组织。

潜伏梅毒应该如何治疗  


梅毒的青霉素治疗方案
  (一)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和病期不足两年的潜伏梅毒患者,可给予青霉素肌肉注射,每侧臀部120万单位共240万单位,只注射一次。亦可肌肉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G混悬液每日一次,共10天,总量600万单位
  (二)对孕妇梅毒患者的治疗:早期梅毒患者如能早期治疗可防止发生先天梅毒
  (三)早期先天梅毒患者的治疗:对已经治疗的梅毒孕妇所生的婴儿应进行临床及血清学检查,直至血清学检查转阴或维持阴性三个月以上为止。若发生临床症状或放射学检查有骨梅毒损害或血清学滴度上升二管以上或持续升高时,或孕妇未经充分青霉素治疗或无条件对婴儿进行仔细检查时,须给婴儿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每次每公斤体重予以5万单位连续注射十天,总剂量一般在150万单位至300万单位左右。对于不便连续注射而脊髓液正常的早期先天梅毒儿可肌注苄星青霉素,一次注射每公斤体重5万单位。

潜伏梅毒应该如何预防   


同预防其他传染病一样首先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反对不正当的性行为,其次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对可疑病人均应进行预防检查做梅毒血清试验,以便早期发现新病人并及时治疗;
  (2)发现梅毒病人必须强迫进行隔离治疗病人的衣物及用品,如:毛巾、衣服剃刀、餐具、被褥等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严格消毒。以杜绝传染源;
  (3)追踪病人的性伴侣包括病人自报及医务人员访问的,查找病人所有性接触者,进行预防检查追踪观察并进行必要的治疗,未治愈前配偶绝对禁止有性生活;
  (4)对可疑患梅毒的孕妇应及时给予预防性治疗,以防止将梅毒感染给胎儿;未婚男女病人,未经治愈不能结婚

潜伏梅毒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潜伏梅毒是指已被确诊为梅毒患者在某一时期,皮肤、粘膜以及任何器官系统和脑脊液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物理检查,胸部X线均缺乏梅毒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正常而仅梅毒血清反应阳性者,或有明确的梅毒感染史,从未发生任何临床表现者称潜伏梅毒。潜伏梅毒的诊断还要根据曾患一期,二期梅毒的病史与梅毒的接触史及分娩过先天性梅毒的婴儿史而定。以前的梅毒血清试验阴性结果和疾病史或接触史有助于确定潜伏梅毒的持续时间。感染时间2年以内为早期潜伏梅毒2年以上为晚期潜伏梅毒,另一类则为病期不明确的潜伏梅毒。潜伏梅毒不出现症状是因为机体自身免疫力强或因治疗而使螺旋体暂时被抑制,在潜伏梅毒期间,梅毒螺旋体仍间歇地出现在血液中潜伏梅毒的孕妇可感染子宫内的胎儿。亦可因献血感染给受血者。

COPYRIGHT 2007-2013 izhufu.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赣ICP备15005087号-1

技术支持与报障:izhufucom@qq.com